« April 2024 »
MoTuWeThFrSaSu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 
Saturday 26th February 2011 11:26:37 AM

今年走完渣打馬拉松以後,從日常生活、工作中休息過後的第五天,又踏入上台灣的山岳中,而今次要面對的除了是超過三千米的高原,還有要背負約十五公斤全套登山的日用品,在還積雪的山岳上縱走。雖然我們的六人團體已僱用一名挑夫,協助背負我們三天的食糧,而我們亦有冬攀雪山的經驗,但由於縱走路線長而且攀升高度急速,個人對於能否適應這次《雪季縱走O型聖稜》的行程,我沒有絕對的把握。

明知山有「苦」,爲何仍偏向「苦」山行?

以往強烈的高原反應總叫我難耐,因為一般頭痛或食慾不振的反應,我還可以勉強撐下去,反而是發冷最難當,就算穿多幾件厚衣都仍感覺不夠,然後就因身體虛弱而生病,在山上即使是小傷風感冒也可以致命。不過我不甘心因此而不上山,死去活來地登過一次高山後,漸漸忘記了痛苦後又會再去自討苦吃,這樣的循環輾轉了差不多有十個年頭。從來沒有人可以逃得過生老病死,與其坐以待弊,我想我寧願把握時機去多做些我想的事,否則日後餘下後悔和遺憾,畢竟可以拼搏的日子和能力只會越來越少。

人生自古誰無死?倘若生命中最可怕的事就是死亡,那麼就應該不再有需要害怕的事了。

從來登高山對我說都彷彿是去尋死,也或許因為高原反應令頭腦沒平常那麼清醒,多少次頭昏腦脹的情況下,都不奇然感覺死亡很接近,邊走邊覺得已踏上天家的路。而死神也曾在我身邊擦過,沒有半點預告下在尼泊爾把同行者從山上帶走。直到去年十二月訪高山湖泊-嘉明湖後,我才開始對控制強烈的高原反應有了少許的信心,因為那次登山可算是最不受高原反應影響的第一次,縱使三千多米的攀登仍只屬於嬰兒級別的登山。汲取那次的登山的經驗,使用量度心跳的手錶及自我控制登山時步伐,只要能維持不越過百分之八十的最高心跳率,我感到對減少我的強烈高原反應是會有幫助的。

二月二十四日下班後乘夜機到台北,睡了不足四小時就乘車出發與領隊會合。二月二十五日不到早上九時,我們經已在海拔二千多米往雪山的登山口,這天目標是位於海拔3100米的「三六九山莊」。

2009雪山主東峰健行

這條路線我在2009年復活節也走過,目標是雪山主、東峰,尤記得那次雖然行程較為輕鬆,先在較低海拔的「七卡山莊」留宿一晚,然後第二天才往「三六九山莊」,但到達山莊後所有高山反應都一併出現。由於狀態不佳,在「三六九山莊」等待晚飯的時候,即使我經已穿上厚厚的羽絨大衣,仍然是全身發冷。那時氣溫還未達冰點,而這件羽絨大衣應該是冬季攀山時,在營地休息及活動量較低才得穿上,以往我曾在日本的冬攀中,証實足以應付零下十多度的雪地,可想而知當時我的狀態是如何差勁。

所以這次登山雖然跟那次有點重複,不過登山路程更長、攀升速度更急、負重更多、天氣更冷而技術要求更高,能否盡快適應高原反應是一大關鍵。再加上不到一星期前在全程馬拉松的體力消耗,身體能否復元過來去應付這次更高的挑戰,我沒有充分的把握。

不到一個小時,經已從登山口走到「七卡山莊」,略為休息後就繼續上路,途經陡峭得要哭著走的「哭坡」,期間為了保持心跳率在80%以下,在海拔二千多米上明顯是要走得很慢才可以達到,在斜坡上還要不時停下來讓心跳回落。終於大概在下午三時到達「三六九山莊」,而這天的挑戰可算是完成了一半,餘下是能否安然入睡及恢復體力去面對第二天在海拔三千米以上的稜線上縱走,畢竟這天晨早從台北一直走,不消十二小時經已攀升了三千多米。

 

二月二十六日據報山頂附近積雪及腰,能否順利通過繼續餘下在稜線上縱走的行程頓成了未知數,領隊建議盡早從山莊出發往雪山山頂,再按實地雪況和步行時間決定往後攀登的路線。當天我們清晨五時前已離開山莊,也是山莊中首批出發的隊伍,而我也慶幸早一晚沒有半點高山反應,所以早上還吃了一頓豐富的早餐,飽滿地去迎接當天攻頂及攀越稜線的挑戰。離開山莊也穿越了森林,大概走到海拔3500米的一個平原,面前是一個數百米高的雪坡,沿傳統登山路線通接往高點「北稜角」。領隊為了省時間,建議我們捨傳統登山路線,而取道另一個更斜的雪坡,而在這刻我明顯感覺到經已適應了三千多米的高度,即使要接受更難走的路,都即時幻化為甚具樂趣的挑戰。這條非傳統登山路線越走越陡,最後一百米是斜度大概有六、七十度的雪坡。由本來「之」字向上走,來到這裡就得改為向上攀爬,期間仍然維持適當的步伐去保持目標心跳率,而由於沒有高山反應的影響,不經不覺已到達頂點。不過由於今年積雪較多,雖然我們僱用的挑夫是個強壯的原住民,但背負著我們部分的裝備和食物,沿傳統路線登頂不成功,隨即代表我們稜線縱走的行程亦需告吹,無奈地只好再登海拔3886米的雪山主峰後就退回登山口。

從來沒有人可偏離大自然的定律,獵犬終須山上喪,上得山多終遇虎,不過錯仍不在山。

縱使今次算是一次失敗的行程,但從來面對著大自然的力量時,總要學會謙卑和妥協,去接受命運的安排,即使足不如意。畢竟這次行程所帶給我的是對如宿命般的強烈高原反應有更充分的把握,我希望趁還可以的時侯更「好高騖遠」,除了去跑更遠的路外,也可以去攀更高的山。縱使曾經有人因跑步而猝死,也有人因高山反應而病死,然而世上根本就沒有絕對安全的事。從自稱目不識丁的家母學懂,大部分的人不是死於疾病或年老,而是死於無知,包括對風險的無知就去闖險、對疾病的無知而沒有去治療、對年齡的無知而不接受衰老而逞強。在「好高騖遠」之中,我想除了Because it's there外,對自己和要挑戰的事物都應該是越認知得多就越有利,就是所謂知己知彼,就可以平衡著風險去接受任何挑戰。與其平平淡淡過一生,又或是左顧右盼對自己想做的事卻步,倒不如在生活中訂下一些小目標及增添多點風浪,因為這樣才會使人生變得更有趣。

冬攀台灣雪山Every Trail

Name
Security code
CAPTCHA Image Reload
Verify security code
Message